北宋包拯作詩:“清心為治本,直道是身謀,秀干終成棟,精鋼不作鉤。倉充鼠雀喜,草盡狐兔愁。史冊有遺訓,毋貽來者羞。”肯定“廉者,民之表也”,斥責“貪者,民之賊也”,表達了官員只有守住正氣、廉潔,為官廉政、用權為公,才能受到老百姓的愛戴。
蘇軾寫下:“一點浩然氣,千里快哉風。”意指一個人只要具備了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,就能超凡脫俗,剛直不阿,坦然自適,在任何境遇中,都能處之泰然,享受使人感到無窮快意的千里雄風。
杜牧的“草色人心相與閑,是非名利有無間”表達了人不為世俗所累、不為外在所擾,心如平湖不起波瀾,故閑而從容的理念,因此,是非名利就可有可無,曲肱疏食,自得其樂,是謂“得不憂,失不懼”。
辛棄疾則用“事如芳草春長在,人似浮云影不留”顯示出只有留下事業才會如芳草常在,而其他一切都是浮云的氣節和風范。
“海納百川,有容乃大,壁立千仞,無欲則剛。”欲是人的一種生理本能,人要生活下去,就會有各種各樣的“欲”,但是,凡事總要有個尺度,要嚴于律己,慎微慎獨。
有高尚品德操守的人,獨自一人時,在細小的地方也能夠保持高尚的操守。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時從不向百姓索取任何名貴物品,但因卸任時帶了兩塊天竺山石回鄉紀念,從而寫下“此抵有千金,無乃傷清白”的自責詩句。
張伯行在《禁止饋送檄》中說:“一絲一粒,我之名節;一厘一毫,民之脂膏。寬一分,民受賜不止一分;取一文,我為人不值一文。誰云交際之常,廉恥實傷;倘非不義之財,此物何來?”他的這種“慎微”的律己態度,令人肅然起敬,同時,也要求人們嚴以律己,不要心生貪欲。
唐代詩人羅隱《贈友詩》曰:“國計已推肝膽許,家財不為子孫謀。”意思是為官者要獻身國事,不要去為子孫謀家財。
民族英雄林則徐的父親曾給他留下一副對聯:“粗衣淡飯好些茶,這個福老夫享了;齊家治國平天下,此等事兒曹任之。”
林則徐繼承家風,也給子女留下了一副對聯:“子孫若如我,要錢做什么?賢而不財,則損其志;子孫不如我,留錢做什么?愚而多財,益增其過。”
五代孟昶的“爾俸爾祿,民脂民膏;下民易虐,上天難欺”,道出了用權為民不為私,欺壓百姓上天知,修煉政德為人民的要求;元代吉雅莫丁寫的“雨過蛟龍起,風生翡翠寒。但存清白在,日日是平安”,以竹為喻,巧用雙關,從政修德,堅守清白,政德方能威力無比。
時間賦予了時代千變萬化,卻將最寶貴的精神力量傳承下來。清官廉吏們廉潔、修德、正氣的品格賦予了廉政詩詞生命的溫度,詩詞里面展現的高尚情操和堅定信仰跨越了時間,在浩如煙海的歷史長河中沉淀、淬煉,從而獲得不朽。